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证券时报社推出“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大型系列报道,旨在弘扬资本市场正能量,传播资本市场好声音,打call资本市场好风景,建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第9期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丨青岛资本市场发展背后蕴藏“进阶密码”

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采访团走进青岛,对话青岛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文鑫,分享青岛资本市场实现跃级式发展的“进阶密码”,对话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锦玉,探讨青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献礼建党100周年。

第9期

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丨青岛资本市场发展背后蕴藏“进阶密码”

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采访团走进青岛,对话青岛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文鑫,分享青岛资本市场实现跃级式发展的“进阶密码”,对话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锦玉,探讨青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献礼建党100周年。

青岛资本市场全面跃升 发展背后蕴藏“进阶密码”

——专访青岛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文鑫

数据来源:青岛证监局 范璐媛/制表

证券时报记者 范璐媛

北方经济重镇——青岛,资本市场起步早、起点高,曾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但此后一段时间内步伐放缓。

近些年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各方努力下,青岛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数量与质量、结构与业态、风险防范与生态优化,乃至后劲与趋势等各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全面发展,体量规模跃居北方城市前列,成为带动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2020年,青岛新增过会及上市企业15家,再创历史新高,直接融资规模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金融业态实现历史性突破;“十三五”期间,资本市场“青岛板块”的全面跃级,为青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城市和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加速壮大的资本市场促进了青岛科技、资本、产业的高水平融合,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采访团走进青岛,证券时报社副总编辑王冰洋与青岛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文鑫展开对话,详解青岛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崭新面貌,分享青岛资本市场实现跃级式发展的“进阶密码”,展望“十四五”时期青岛资本市场的愿景与目标。

跨越:新面貌、量倍增、高质量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站在‘两个规划’、‘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青岛资本市场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七大崭新面貌。”张文鑫说。

七大新面貌包括:一是企业上市数量、质量与结构实现全面跃升;二是直接融资规模连创历史新高;三是“青岛板块”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五是行业机构功能业态实现历史性突破;六是私募基金和期货交割库两个聚集区基本形成;七是市场生态环境获得全方位改善。

其中,近年来青岛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直接融资比重等多方面的“倍增”成绩最引人注目:目前青岛辖区拥有境内上市公司49家,较“十二五”末实现倍增,省内排名从第三跃居第一,北方城市排名由第11位升至第3位,在全国各辖区内较少实现了A、B、D、H、A+H、A+H+D以及科创板、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含精选层)、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的全覆盖。“十三五”时期,青岛上市公司总市值由30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实现翻番,地区证券化率由32%增至52%,提升20个百分点。市值百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达到14家,其中,海尔智家青岛啤酒市值超千亿元。

2017年7月6日,青岛辖区交易所债券工作会议召开,辖区债券融资按下了“快进键”,并逐步成为直接融资主渠道,形成了以股票融资为支撑、以债券融资为主体、股债共同发展的股债双轮驱动总体格局,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不竭活水。自2018年起,辖区直接融资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在2019年首次突破千亿基础上,202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47亿元。“十三五”期间,青岛辖区累计实现直接融资超3489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5倍;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从13.5%增至32%,实现翻番;债券创新融资品种“多点开花”,交易所成为青岛地方债发行主阵地。

2021年以来,青岛辖区直接融资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前5个月已实现直接融资625亿元,已达到去年全年总额的一半,其中交易所债券融资569亿元,在36个辖区中排名第16位,计划单列市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十四五”规划关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点任务正在青岛全面起势。

一连串跨越式增长的数字背后,资本市场的质量也在同步提升:2020年青岛辖区上市公司总营收4330亿元,约为全市GDP的35%,同比增长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净利润合计292亿元,同比增长2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5个百分点。从结构看,青岛上市公司已涵盖国民经济23个行业大类,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成为青岛上市公司新的聚集领域。同时,青岛辖区连续五年保持企业过会率100%,无新上市公司业绩变脸情形,无风险警示类上市公司,重点领域风险可测可控,各种市场乱象得到有力整治。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自2020年6月起,青岛拟上市公司数量保持在30家以上,‘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梯次动态晋升格局更加巩固。”张文鑫表示,目前青岛辖区拟上市企业35家,其中,4家已过会等待核准或注册,8家正在证监会或交易所审核,23家在青岛证监局辅导备案。

张文鑫认为,推动企业上市是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这方面,青岛证监局总结出四项重要经验:

一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青岛十个区市及高新区开展一线调研,实地走访57家企业、22个园区,细致了解全市上市后备资源实情,下功夫摸清问题和症结,提出建议;二是抓辅导质量,建立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灰名单”,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严格辅导验收,把好入口关;三是抓优化服务,持续优化内部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辅导备案“当天备案、当天公示”,辅导验收“即申请、即启动”已成为固定机制;四是抓工作合力,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上市工作实现顶格推进,依托沪深交易所在青岛设立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建立联合培育企业上市长效机制,先后组织两批共26家上市后备企业走进沪深交易所,其中已有16家企业上市或进入上市实质程序。

在青岛证监局的走访调研、政策宣讲及走进交易所活动的带动下,青岛市促进优质企业上市工作已全面起势。展望“十四五”,张文鑫表示,按照目前趋势,辖区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较“十三五”末有望再度倍增,地区证券化率达到70%~80%;上市公司质量迈上新台阶,一批优秀公司上市,一批优秀上市公司质量跻身行业、市场前列。

蝶变:行业业态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青岛辖区持牌金融机构功能业态实现历史性、全方位突破,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强大竞争力。

据悉,随着青岛意才、兴华基金、港信期货等机构相继获批,青岛金融法人机构缺失的窘境已被全面打破,目前仍有证券期货和公募基金法人机构正在申设或引进,联储证券注册地已迁至青岛市崂山区,资本市场领域内持牌机构的全牌照业态布局即将在青岛辖区全面实现。

其中,2020年批设的兴华基金是山东省内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港信期货2020年成功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是时隔20多年后期货行业法人公司新设试点第一单。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青岛辖区持牌机构持续聚集,财富管理、资本中介和风险管理功能不断彰显,辖区证券基金(公募)期货机构从107家增至211家,其中证券类160家、基金类7家、期货类44家,基本形成了各个条线全覆盖、内资外资齐发展、法人分支竞增长的证券基金期货业态布局。财富管理规模约5000亿元(不含私募基金),较“十二五”末增长了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开放与聚集:走在全国前列

“开放和聚集是青岛资本市场的两大特点。”张文鑫说。

青岛是国内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也是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使得青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

2020年,青岛上市公司来自境外的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6%,增幅高于境内收入4个百分点。青岛有4家A+H上市公司,占比8.3%,在全国各辖区中的比例较高,其中海尔智家完成D股首发并率先实现“A+H+D”全球布局。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器家电业务、海信收购日本东芝电视业务等海外并购重组效果良好,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2019年青岛意才成为我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以来首家获批的外资基金销售机构,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正在申设的外资证券公司意才证券申请材料已被证监会接收,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申设工作正在推进。

市场聚集度主要体现在私募基金和期货交割库两个聚集区基本形成。“十三五”以来,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由147家增长到402家,五年内实现翻番,近两年增速全国居首,管理人数量居北方各辖区第三位,全国辖区排名也由第23位跃升到第10位;备案基金产品1195只,增量超十倍;基金管理规模达1272亿元,2020年10月首次突破千亿元,近三年内实现翻番。

张文鑫表示,相对于私募基金总规模的跃升,其结构优势更值得关注。青岛辖区股权创投类私募基金规模占比近三年来连年提升,由67%增至86%,较全国62%至70%的变化更为显著,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更加突出。

期货交割库方面,“十三五”期间青岛辖区各类期货交割库28家、38个存放点,数量实现翻番,居全省首位和全国城市排名前列,涵盖了14个期货品种,其中天然橡胶、20号胶、纸浆等期货品种交割库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首批原油、纸浆、20号胶期货交割库均落地青岛。政策性鸡蛋和苹果“保险+期货”两个全国首单案例先后在青岛落地,银河期货青岛营业部“保险+期货”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2020年度“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

融合:强化责任担当,抓住关键环节,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张文鑫表示,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青岛证监局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证监会党委决策部署,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结合实际制定了三个清单,即工作安排清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和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活动清单。

“我们融合了局内外各方面的工作,以改革举措破解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难题;以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和制度化和对作风问题的常抓不懈,让市场各方感受到真切良好的获得感。”张文鑫介绍,青岛证监局将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切实做到“五个吃透”,即吃透党中央对新时代资本市场的12字总目标与中枢定位,深刻理解把握市场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吃透“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和证监会党委“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监管理念,恪守资本市场在改革监管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吃透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牢牢把握金融工作本质和天职,吃透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这个最大的国情市情,协调推进融资端和投资端各项工作,更好践行初心使命。在此基础上,青岛证监局提高站位,紧抓大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坚持监管的人民立场,始终坚持监管的底线思维。在辖区资本市场监管实践中,围绕辖区和局内的实际情况,把着力点放在六个方面,始终强调强化责任担当,抓住关键环节谋篇布局:

一是开展头脑风暴,凝聚思想共识,创新思维方式,全面梳理、深度思考落实注册制改革的原则、路径与内涵要求,激发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是持续开展调研,先后实地走访地方金融国资等宏观经济监督管理部门、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司法部门和证监系统内单位,以及青岛市全部10个区市和高新区,并深入到园区、企业一线调研,面对面听取新闻媒体和投资者的声音,为各业务条线工作和相关方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是持续构筑一个合力,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开展各方面工作,及时通报政策、报告情况、提出建议。与青岛各区市和系统内外各有关部门累计签署合作备忘录38份,全面深化合作,形成了辖区资本市场共建共治共享的难得局面。

四是持续转变监管方式,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推进相关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近年来累计制定修订制度200余项,将制度建设贯穿党建与监管业务全过程。狠抓行业文化建设,强化问题通报和监管理念传导,以监管文化带动市场文化、行业文化,以强监管护航高质量发展。高效办理IPO辅导备案、辅导验收、行政许可、私募基金税收优惠申请和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换领等事项,通过优化流程、加班加点严把监管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为企业节省时间、提供便利,在营商环境考评和企业家满意度测评中得到高度认可。

五是集中力量抓大事、解难题,在落实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主动思考谋划,深度融入“10+1”重点课题研究,提出工作建议。主动对照12条深改措施,压茬制定实施辖区深改落实方案。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起步早,抓得紧,率全国之先推动市政府出台国发14号文配套落实文件,狠抓关键少数召开辖区上市公司董事长座谈会,高质量启动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推动法人机构新设方面,争取市委市政府顶格推动,引导证券期货基金行业业态实现持续突破,助力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做深做实。

六是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守“忠诚、担责、专业、创新”的机关文化核心理念,倡导“马上就办、注重细节、加强沟通、学会补位、厘清关系、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全面优化改进内部管理,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努力破解本领恐慌,不断锤炼干部的工作作风,着力打造硬功夫与软实力。


以资本推动“四链合一” 打造高科创水平“青岛样板”

——专访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锦玉

本版供图: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本版制表:范璐媛

2020年GDP总量1.24万亿元,最新境内外上市公司6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近400家……青岛,这座拥有工业互联网之都、创投风投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等名片的魅力海滨之城,已在经济和资本市场多个维度坐稳北方第三城地位。

2021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青岛将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其中,在重点工作部署中提及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00家、达到4600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瞪羚企业20家的目标。

为进一步打造高科创水平的“青岛样板”,青岛充分发挥资本力量,聚力营造了“4+1”发展生态。近年来,青岛资本市场在加速培育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引入创投基金等方面全面进阶,为全面建设创业城市,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增添动能。

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采访团走进青岛,对话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锦玉,回顾青岛资本市场发展成果,探讨青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献礼建党100周年。

“创投风投十条”升级

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

企业发展需要金融之水浇灌。2019年初,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青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以资本的力量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助力创新创业和经济转型发展。

为此,青岛对标深圳、上海、北京等全国先进省市,吸取相关方面意见建议,以吸引创投风投机构和人才聚集为重点,着眼于鼓励愿意来青岛落户和落户后愿意投资当地项目两个焦点,形成“青岛创投风投十条”政策,力求打造全方位的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

政策实施两年,创投风投机构快速向青岛聚集,各项主要指标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前列,拉动效应日益显现。截至2021年4月末,青岛全市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97家,管理基金1147只,管理规模1264亿元,分别居全国第十、第十二、第十九位;同比增速31.89%、85.6%、37.09%,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二、第八位。

在今年5月的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创投风投十条”2.0版正式发布。新版政策扶持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配套措施更全、支持领域更精准。

王锦玉介绍,“青岛创投风投十条”政策2.0版保留了原有政策落户奖补、投资奖励等条款,并在支持天使投资、积极发挥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开展路演活动等诸多方面作了创新:

一是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对注册在青岛的创投风投机构投资青岛种子期科技型企业,按照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每家管理人每年累计奖励金额最高500万元。同时,将进一步发挥科创母基金的产业培育作用,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投资力度。

二是鼓励机构多投敢投,激发创投风投投资市场活力。依法探索开展契约型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依法探索建立风险分担及让利机制。鼓励各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参与天使引导基金,对于创投风投机构投资规定范围内的种子期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为创投风投机构提供风险保障。

三是进一步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措施。在维持1.1倍投返比例的同时,进一步放宽返投认定标准,并加大奖励力度,参股基金将符合引导基金投资领域的外地企业引入青岛的,按投资额的1%给予基金管理机构一次性奖励;基金投资期结束后,投资青岛企业比例在75%以上的,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四是积极探索,拓宽创投资本退出渠道。支持各类主体组建设立并购基金。鼓励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支持开展私募股权二级转让平台试点。探索依法合规建设基金份额转让平台。

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进一步畅通资金流动渠道,优化审核流程,促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到青岛聚集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和商事流程,为创投风投来青岛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六是营造优质的市场化、法治化环境。进一步完善创投风投商事登记流程和照前会商机制,优化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各类创投风投平台及专业化中介机构发展,对经审核同意举办的路演、专业论坛等活动,促进项目对接落地成效突出的,每次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三管齐下

推动企业上市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为山东经济龙头,青岛近三年公司上市活动非常活跃。2019年以来新增上市公司19家,青岛一举成为山东境内上市公司最多的地市,上市公司数量跃居北方城市第三。

2020年,青岛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新增报证监局辅导企业24家,是2019年的1.8倍;新增报审核企业15家,超过2019年2倍,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以来,继征和工业冠中生态海泰新光德固特智能上市之后,海程邦达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青岛上市企业达到64家。目前,青岛尚有4家企业过会待发,31家企业在辅导和排队,还有一批企业正在加快上市步伐,储备力量充实,企业上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产业和上市政策引导下,青岛上市公司科创属性逐渐提升。当前青岛境内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八成,战略新兴企业占比六成,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达12.9%。2020年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04%,同比提升0.15个百分点,高于社会平均研发强度0.64个百分点。

当证券时报记者问及在推动企业上市方面的经验时,王锦玉表示,为加快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青岛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政策,强化培育,为推进企业上市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发挥全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历史沿革确权、出具守法证明等困难,加快企业上市进程。

二是结合企业上市需求,在最新的政策修订中,将企业上市奖励补助由3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并实行提前奖补,奖励政策时间前移到券商出具尽调报告阶段,有效降低了企业上市前期成本。各区(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企业上市最高可得到1200万元以上的补助。

三是持续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不断加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的合作,会同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积极开展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精选层等培训辅导。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150余场次,参训企业超过1.2万家次,参训人员超过1.4万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家对接资本市场的意识。

坚持平台思维 优化营商环境

未来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发掘、培育和促进企业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还将做哪些工作?

王锦玉介绍,一是搭建推进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坚持平台思维,推动开展上市公司“双倍增”计划,建立推动企业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上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发挥好上交所、深交所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平台作用,持续深入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大力培育优质拟上市企业资源,建立重点拟上市企业储备库。持续加强与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全国股转系统的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加快对在会排队及待审企业的审核进程,提高上市及待发企业数量。

二是营造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生态。坚持生态思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发展战略,推动更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发展动力。与各区(市)、部门通力合作,厚植企业上市培育土壤,培育出一批符合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要求的行业细分龙头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培育拟上市企业的强大合力。发挥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合力营造推进上市的良好生态。

三是持续营造企业上市良好宣传氛围。持续加强对优质上市公司的宣传,充分依托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多形式、多方位进行宣传报道,积极营造企业家“想上市、能上市”的良好氛围。

金融业创新开放成果颇丰

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有效

近两年,青岛金融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金融业得到跨越式发展。2021年一季度,青岛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34.5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2020年同期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6.7%,高于GDP两年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税收50.1亿元,同比增长19.3%。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2.1万亿和2.2万亿元,贷款增速居15个计划单列市首位。

“除了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岛金融业在丰富机构业态、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高质量融合等方面也呈现出了亮点。”王锦玉说,“一是金融机构多个业态实现了‘零’突破,二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有效,三是金融业创新开放成果丰硕。”

2020年,青岛新增3家法人金融机构,公募基金、法人期货领域实现突破,业态更加完善。兴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业务许可牌照,成为山东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山东港信期货获中国证监会设立批复,是我国期货行业27年来首次新设公司。青银理财开业运营。广发银行、亚太财险、财达证券、英大期货等机构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到280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35家。

今年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机构加速向青岛聚集。联储证券落户崂山区,成为青岛首家、山东省第二家全牌照券商机构,将有力推动青岛的金融市场建设。平安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中心青岛分中心获批开业,青岛市“首张汽车金融牌照”诞生。青岛久实融资租赁公司的飞机租赁SPV(特殊目的实体)公司完成注册,成为全省首家飞机租赁SPV公司,并顺利完成全省首单飞机融资租赁交易。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成为青岛市第二家公募基金。

2021年,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项目落地年”的工作部署,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接工作向深向实,向全市金融机构征集金融支持“项目落地年”措施及产品形成政策一本通,为项目融资提供路径和参考。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地铁、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保障,1~4月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贷款新增557亿元,同比多增99亿元。助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全市制造业贷款新增140亿元。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4月末全市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93亿元,同比增长40.4%,比年初增加194亿元,同比多增86亿元。

青岛“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增强青岛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水平被高度强调。2020年青岛借助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等发展契机,全市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服务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开展业务创新,推出10余项金融创新成果。落实国家外汇局批复的10项外汇政策,提升外汇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研究出台QDLP试点工作指引,用足、用好国家外汇局批复的30亿美元额度,支持青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防范金融风险

构建良好市场生态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地方金融监管局在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方面承担了重要监管角色。

据王锦玉介绍,在处置非法集资方面,青岛多措并举提升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的精准度和普及率,结合防疫要求及各地防范非法集资的具体情况,线上线下双联动,印发了《青岛市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文案》,组织开展“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主题宣传月,策划了灯光秀、地铁灯箱视讯、商圈LED屏、公交车车体、楼宇电梯广告、“我的防非故事”有奖征集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全力营造有声有势的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态势,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2020年宣传月期间,青岛全市共组织主题宣传活动近700场次,参与群众近32万人,刊印各类宣传品62万余份,滚动播放公益广告标语14万余条次,在各级各类媒体发布信息1912条,向手机用户推送防范非法集资提示信息58万余条,互动宣传覆盖人数108万余人次。同时,全年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累计推送防非文章330余篇,点击人次6万余次,开展“寻找岛城金融安全知识达人”有奖竞答活动并吸引94423位青岛市民参与,后台留言点赞数量超过10万条,在青岛财经类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跃升至第八位。

在企业风险化解方面,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对重点风险企业实施名单式管理,坚持“一企一策”原则,推动风险化解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落实山东省关于加快推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有关工作部署,凝聚合力,持续压降不良贷款。协调各国有、股份制银行驻青岛机构积极争取总行不良处置政策倾斜,加大对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压降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